时下,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从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写教学反思的本意,是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然而,从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情况来看,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草草写上几句,只要教学反思那一栏有些内容,领导检查时能蒙混过关就行;还有的教师态度很认真,每次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的教师每次反思写得都很好,可是每次学期结束后,写的教学反思往往随着教案一起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热情锐减,都把它作为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来应付一下,教学反思的撰写渐渐地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
那么我们的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它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呢?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应该做好如下的一些转变。
一、由“应付型”向“主动型”转变
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情况,除了跟我们教师本身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充分认识到撰写教学反思的作用。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好处是很多的。
1.能使备课更高效。撰写教学反思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在下次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根据前一次的教案.特别是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对原教案做出针对性极强的修改。前一次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准确,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哪些教学细节需要引起自己的关注。教师在阅读完前一次的教学反思以后,就能够做到成竹在胸。教师就能够站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备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校本研修减轻备课负担,还能迅速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
2.能使教学更快乐。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梳理出的教学问题,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引发的教学思考,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正是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自己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改进后的课堂变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愉快,这时教师感受到的不再是职业倦怠,而是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所带来的职业享受。
3.能使成果更丰硕。我们的教学反思也是我们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把某一次印象较深的课堂教学全过程.撰写成教学实录;也可以深入评析,写成教学案例:还可以对自己一段时间内思考、研究、实践、探讨的问题,根据教学反思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反思、提炼,从而形成富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教学论文。
二、由“空洞型”向“具体型”转变
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空洞无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课堂气氛不好。”这样的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比比皆是。这种教学反思仅仅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感觉上给予一定的记录,并没有对课堂中的教学细节给予关注。这样的教学反思写得再多.也不会对提高教学水平有一点帮助。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反思向“具体型”转变呢?
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对课堂中印象深刻的教学细节进行真实的记录。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完《蜗牛的奖杯》一课后写了这样的一句教学反思:“文中的“睢恐’和‘生怕’这一组近义词的区别,学生理解得还不深刻。”这样的教学反思就比“关于近义词区别的教学还不够扎实”要具体许多。一位教师在进行完识字教学后.在教学反思中写道:“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通过编顺口溜来指导学生写好字,学生尤为欢迎.效果最好。如教‘众’时,学生编了一句顺口溜‘上面一人有点扁,左下一人捺变点’,对学生写好这个字,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确实。像这样的教学反思,对我们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积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的写作素材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还可以把教学反思变“总批”为“眉批”。让我们教师对每节课都进行整体的评价和反思,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任何一位教师上完一节课后.他必定会对教学中的一些环节有或多或少的体会和想法。我们可以把这些印象深刻或有所感悟的环节在教案中用横线或波浪线做出一定的标记.并在后面写上一些简短的感受。所需时间不多.可操作性很强,也便于再次使用时修改。这就像是教师给学生批改作文时的眉批的一样。当然对一些“写有余力”的教师,则可以鼓励他们既写“眉批”,又写“总批”。
三、由“描述型”向“反思型”转变
当教师的教学反思由空洞无物向具体描述课堂中精彩的教学片段和值得研究的教学环节过渡时,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对之所以产生这些教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反思,不断发现潜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位教师在教完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雨后》,写了这样一段教学反思:“《雨后》这是一篇表现儿童生活情趣的诗歌,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的矛盾。课很难上,但本节课上得很成功,我觉得关键在于我采取了恰当的突破方法。我的方法是: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儿时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这样看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反思注重了对成功的教学设计的反思,努力把课堂中的教学现象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自身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和解决同类教学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对课堂中不成功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沉香救母》后,自省道:“学生为何对此文兴趣不大,是教师引导不力还是课文过时?课文过时看样子不成立。因为学生私下里看《宝莲灯》这部动画片时,兴趣很高。看样子,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但是,应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苦恼!”这样的教学反思能够看出教师渴望解决自己课堂中发生的教学问题的迫切愿望。这也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推动着教师深入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也正是这种动力,激发了教师的探究欲望,使得我们的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四、由“推脱型”向“对策型”转变
在反思的过程中极力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大忌。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时,常常是把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责任归咎于他人,说学生基础差,家长不够重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等等,而不是从自身去找原因。这样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增长教师自己的消极情绪。我们教师在教学反思时,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承担责任,努力从自身教学理念,教材钻研,学情了解.教法运用以及教学设计等多种教学因素中寻找
原因并且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另一位教师在《沉香救母》的教学反思中同样记载了学生课堂气氛的沉闷,她在教学反思中还说:“如此鲜活的故事,生动的文章,却被我教得如此沉闷不堪!或许是因为我忽视了学生已有的基础。学生看了《宝莲灯》的动画片很多遍,他们对故事情节十分了解,我却把学生作为“一张白纸”来教学,学生肯定不高兴,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我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进行教学,再把动画片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也许会好很多。下次一定要试一试!”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指出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和策略提供是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具生命活力的。
我们教师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顿悟”,从而实现思想以及行动上的一次又一次飞跃;我们的教师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品尝到探索和创造的快乐,从而不断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不断地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把自己引向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或许,这才是我们倡导写教学反思的意义所在吧。
摘自 《江苏教育研究》2010 年第9B期